摘要:老年教育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求各级政府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力求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老同志。沛县老年大学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课程建设从本土文化出发,以本地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教育内容,构建沛县老年大学具有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学员人人都会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校园环境,让传统武术文化在老年大学校园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健身、修心、养性的功能,为重构老年生活提供有价值的生动案例。
关键词:老年人,武文化,课程建构,实践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沛县素有“千古龙飞地,帝王将相乡”的美誉,沛县人自古崇文尚武。当今,沛县有大洪拳、梅花拳、少林拳等12大武术“门派”,先后培养了34名世界冠军,168名全国冠军,417名省冠军,可以说“镇镇有武馆,村村有场子”。深入民间,搜集史料,走访武术名人等,经过调查,很多沛县老年人自小习武,但由于上学、工作、生活等原因基本放弃了练习,但他们对武术的爱好依旧。为实现老年人的梦想,沛县县委、县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老年教育的实施意见》,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力求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老同志,为老年人所需、为老年人所爱、为老年人所学。办好老年教育既是社会发展所需,也是时代所需,是民心所盼。截至2021年,沛县常住人口103.83万,其中60周岁以上人口20.73万,占19,97%,推进沛县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沛县近20%老年人的高品质生活需求。为此沛县老年大学优秀传统武术文化课程建设要从本土文化出发,以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育内容,本身就具有有别于他处的内容特点,“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构建沛县老年大学具有传统武术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形成学员人人都会传统武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校园环境,让传统武术文化在老年大学校园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武术文化健身、修心、养性的功能。这对于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到老年教育的方方面面、把老年人培养成家庭中的和谐老人,同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和时代意义,为重构老年生活提供有价值的生动案例。
二、武术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课题组围绕地方武术文化,挖掘地方武术文化资源,系统的研究了沛县武术文化,充分利用武术文化资源对教材知识丰富、整合和更新,弥补教材纲目化、粗线条的缺陷,有计划地组织老师和学生共同开发开设武术文化相关校本课程,通过实践检验--理论提升—实践验证,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种文武双修,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结合的新型武术文化课程体系(如图),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武术文化“1356”课程建设模式
在武术文化课程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确定后,开始着手在学校实践、推广。在此过程中,通过“1356”模式(如下图),从培养学员学习的兴趣出发,让学员想学、愿学。技能课结合年级不同,身体素质不同进行不同的教学侧重;人文课结合武术文化和名人、文史、书法、绘画、中医等衔接点,根据学员的爱好兴趣,组建班级进行对武术文化的研、学等,提高学员文史素养、身心健康素养以及品质修养。
四、提升沛县老年人幸福指数的发展路径
定期组织学员走出校园,走近沛县武术文化传人,感触地方武术文化遗存,感悟武术文化的要义与内涵,丰富校外武术文化学习课程资源,学员武术文化学习研究空间更加宽阔。通过“学、练、读、访、悟”的基本过程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做到校园内外、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找出了提升沛县老年人幸福指数的有效路径(如下表),从而实现“武术、武德、武文化,我学、我悟、我发展”这种课程建设理念。
五、结语
武术文化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具有长期积淀、持续绵长的育人功效,通过对地方武术文化的体味、熏陶和内化,充分利用武术文化资源对教材知识丰富、整合和更新,弥补教材纲目化、粗线条的缺陷,有目的的呈现学科精神,传递学科文化,体现和社会的联系,这种模型的建构,能促使学员兴趣高、参与度高、学习效率高、教学效益高;定期组织学员走出校园,亲近武术文化传人,这种课堂学习和课外探究相互结合的课程建设,发现传统武术文化育人功能的有效路径,具有引领性。继承传统文化和改革创新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强身健体与道德品质发展相结合,保持传统和现代互摄互融的张力,促进老年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重构老年人校园生活,提供有价值的生动案例。
上一篇: 五禽戏教学论文
下一篇: 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巩固老年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