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沛县老年大学的一名葫芦丝教师,我有幸与这所满载荣光的学府携手走过十余载春秋。在见证它四十载辉煌历程的岁月里,我既是亲历者,更是参与者。从两口简陋的教室和一些破旧不堪的会议座椅到现代化的智慧校园,从寥宴十几位学员到桃李满沛城,这里的每一个变化,都奏响了动人的教育乐章。
2007年,我初到沛县老年大学任教时,学校还在汉城公园东门对过老干部活动中心,而且还是借用的两间教室。那时的葫芦丝课堂仅有十几名学员,教室里摆放着拼凑的桌椅,黑板还是从小学拿的木头黑板。但学员们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感受到老年教育的无限潜力。学员曾笑着说:“以前在家带孙子,现在抱着葫芦丝就像找回了年轻时的梦。”这份对艺术的执着,成为我坚持教学的动力。
随着学校硬件设施的选代升级,我们的葫芦丝课堂迎来了“智慧教学时代”。如今,多媒体教室的大屏幕上,高清视频能清晰展示吹奏技巧;智能音响系统让每一个音符都精准传递;课后,学员们还能通过线上平台反复观看教学视频。现在好多老年朋友都会手机视屏,搞不明白就直接发过来视屏聊天“老师,您看我这个颤音是不是进步了?”科技赋能让老年教育突破时空限制,也让我的教学更加得心应手。
四十年来,沛县老年大学始终坚持“适老化”课程创新,葫芦丝教学也在传承中不断突破。针对老年学员的特点,我将课程分为基础入门、技巧提升、合奏表演三大模块,开发了《老年葫芦丝趣味教程》。为了让零基础学员快速入门,我把复杂的指法分段反复慢慢带着练习!最让我感动的是学员们的成长与坚持。学员张女士因手指僵硬曾想放弃,我就会陪着她每次上课进行“活指练习”,三个月后,她终于能流畅吹奏《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班成员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如今的百十人,看着学员们从羞涩的初学者成长为舞台上的“银发艺术买”,我深深体会到老年教育的独特魅力。
四十年来,沛县老年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成为传递温暖的桥梁。葫芦丝班的学员们积极践行“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理念,多次走进社区、敬老院开展公益演出。去年中秋节,我们带着精心编排的《阿瓦人民唱新歌》《军港之夜》等节目,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欢乐。我深刻感受到艺术滋养心灵的力量。
站在沛县老年大学四十周年的新起点,回望来时路,满是温暖与感动;展望新征程,更觉使命在肩。我愿继续以葫芦丝为笔,在老年教育的画卷上书写更多精彩,与沛县老年大学共同迎接下一个辉煌四十年!
上一篇: 光影掠过三十万公里
下一篇: 李爱梅:用爱与责任书写暖心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