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沛县老年大学官方网站!
习作选登 您的位置:首页>>师生园地>>习作选登
沙河飘香迎国庆——为庆祝建国七十五周年而作
发布时间: 2024-09-23 作者: 阅读:
  

一条大沙河承载着沛县西部地区人民的痛苦记忆和沧桑岁月。一条大沙河映照着新中国建立以来沛县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改天换地的风貌。一曲大沙河的颂歌献给伟大的祖国。

一、大沙河的苦难

1851年8月19日,黄河在砀山蟠龙集决口,那滔滔洪水像一头巨兽,吞没了无数的田园和村庄,直冲丰沛两县泻入昭阳湖。巨大的洪水冲击形成了一条大沙河。大沙河全长60.5 公里,沛县境内32.5公里,流经鹿楼、朱寨、安国和龙固等乡镇。大沙河两岸共有土地42.6万亩,332个自然村庄,近18万人。昔日的大沙河风沙肆虐,环境恶劣。一百多年来,沙河两岸形成了厚厚的细粉沙层,晴天是粉沙,有风沙飞扬,有水是流沙,水过是板沙,风沙严重困扰着沙河沿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沙河两岸流传着“冬春白茫茫,汛期水汪汪,只闻蛤蟆叫,收沙不收粮。”“有女不嫁沙河郎,沙河两岸白茫茫,糊涂汤子灌满肠”的民谣。这白茫茫的沙荒,风起三尺沙,黄土埋庄稼,沙河两岸人民生活在贫困之中。据史料记载,1933年水灾,黄水自鲁西南直冲沛县而来,大沙河河水漫溢,庄稼芦苇全部淹没,灾民纷纷外逃避灾。1947年7月,阴雨连绵,大沙河两岸数十里内一片汪洋,田禾尽毁,房屋倒塌6444多间。1963年,七、八月间连续阴雨,其间大暴雨14次,废黄河客水猛涌大沙河,全县东西两侧遭洪水夹击,庄稼被淹,大水包围了183个村庄,倒塌房屋73000多间。1978年7月,大沙河沿线连降暴雨,丰县、砀山两县客水居高临下,大沙河水位猛涨,致21处决口,淹没14个村庄。

大沙河十年九旱,春 灌无水,尘沙飞扬,不长庄稼。夏秋又饱受洪涝之苦。春旱秋涝,双双袭来,人民苦不堪言。面对大沙河的肆虐,怎么办?新中国成立后,沛县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对大沙河的治理。

二、奋战大沙河 

大沙河 为患百年,两岸人民过着贫穷落后的生活。旧中国的统治者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对大沙河的治理仅有两次,一次是1933年疏浚大沙河,由湖口程子庙到刘邦店村,当年就被河水淤平了。第二次是1934年,国民政府在大沙河附近征集民工万余人,疏浚大沙河40里,翌年又被淤平。后因战火不断,大沙河的治理再无人问津。新中国成立后的70多年里,党和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决心根治大沙河。大沙河的治理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初步治理,二是全面治理,三是不断完善治理。

初步治理阶段。1949年至1979年的30年,对大沙河初步治理,主要原因是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地方经济力量薄弱。县委和县政府主要精力在沿湖地区洪涝灾害的治理上,对大沙河的治理处在搜集资料,探索规律,制定 规划的阶段。1952年疏浚大沙河,挖土50多万立方米。1958年,由徐州专区统一规划,丰沛两县合作分工治理大沙河,共挖土70多万立方米,可惜遇特大暴雨,行洪后河床大部分淤平。1962年春,湖西地区旱情严重,龙固公社为引水抗旱,组织民工挖大沙河2440多米,挖土2.63万立方米。1963年行洪后,河床淤积严重。朱王庄和鸳楼两公社动员民工2000多人,完成两岸抢险堵口工程6处,挖土方7.59万立方米。 1964年春,由县统一组织施工,疏浚湖埝至程子庙排灌站南3200米河道,治理大沙河大朱集至郭家口、刘田寨、刘邦店段,挖土18.64万立方米。1975年11月至1976年8月,在前后程子庙建大沙河地下涵洞,完成土方29.4万立方米,石方4120立方米,混凝土3070立方米,使龙固北33.7平方公里的低洼易涝地区提高了排涝降渍能力。1979年春,县委县政府组织鹿楼、鸳楼、大屯、龙固、鹿湾、张庄、张寨、河口等公社的民工,修筑大沙河上游堤岸,开挖顺堤河沟,使沙河两岸17万亩耕地提高了抗洪排涝能力,共完成土方271.74万立方米 ,国家投资94.36万元。

全面治理阶段,1980年至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沛县县委、县政府和 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大沙河是制约我县中西部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全面治理大沙河是改变西部地区中、低产田和贫困落后面貌的根本措施。认识提高了,行动才自觉,在沛县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拉开了全面治理大沙河战役的序幕,先后完成四期工程。 第一期工程,1980年春,治理湖口至龙固八孔桥段,开挖中泓沟结合筑堤坝工程,共完成土方80万立方米,投资50万元。第二期工程,1989年冬,治理李庄闸至龙固八孔桥段,长4.5公里,全县8个乡镇共出民工一万多人,完成土方120万立方米,共投资350万元。第三期 工程。1990年,全县组织10万民工全面治理大沙河。从丰沛公路北至李庄闸,全长20公里,河宽70米,新建高标准涵洞2座,扩建沛鸳公路桥,加固朱王庄公路桥,新建沛丰公路沙河大桥,全县集资3200万元。1990年对大沙河的治理是沛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综合治理开发利用大沙河的开端。县委、县政府下放《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大打一场开发治理大沙河的总体战》的动员令,投入10万民工大战大沙河。为加强领导,有5位县领导组成的大沙河工程指挥部和民工一样吃住在工地,同时还聘请一些离退休老干部、老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谋划、监督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做好搬迁群众的思想工作。1990年11月23日,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负责同志,冒着 寒风 来到大沙河魏庙乡工地,同民工一起参加治理大沙河的劳动,民工们倍受鼓舞。县直机关有58个单位1000多名机关干部也分批到大沙河工地参加劳动,形成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奋战大沙河的动人场面。大沙河治理工程是全县人民共同劳动的结果,特别是10万民工辛勤劳动的结果,受到省、市领导和上级水利部门的好评。第四期工程。1993年冬至1994年春,这段时间主要是治理丰沛界至丰沛河这一段,长4.5 公里。

不断完善阶段。2000年至今是治理大沙河不断完善和综合开发利用阶段。对大沙河的综合开发利用,县委、县政府作出“百里长堤百里林,百里河坡百里条,万亩河滩万亩桑,沙河两岸尽种果” 的总体方案  ,二十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和乡镇领导,都按照最初的总体方案,一任接着一任干 ,一茬一茬的不断完善治理工程。如今的大沙河变了模样,成为天蓝、水清、地绿、瓜果飘香的好地方。

     三、大沙河巨变                             

新中国建立以来,大沙河经过七十多年的治理,终于锁住了沙龙,结束了大沙河170多年的横暴肆虐,乖乖地顺从了人民的意愿。沛县西部地区的人民告别了百年沙害水患,春旱无水,土地贫瘠的悲惨命运。如今的大沙河变成了沛县人民的一条幸福河,沙河两岸的人民实现了小康的生活。

随着对大沙河治理开发,根治了沙害,改良了土壤,生态环境日趋良性循环,沙滩变成了绿洲,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树成荫、果成园。大地披绿装,鸟语花香,稻麦翻金浪。宽阔的大沙河,清澈见底,鸭鹅嬉戏,鱼儿跳跃,再不见扬沙天。沙河两岸空气清新,月明日艳,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大大提高。沙河两岸的人民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改革开放四十多来,沙河人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飞跃,近几年又开始建设美丽乡村,实现村村通公路,沙河两岸宽阔的柏油路通向远方,新建的冯集社区、胡楼社区和刘邦店新村,成为沙河岸边靓丽的风景。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示精神,沙河人把植树造林作为改造环境的主攻目标,并持之以恒,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大沙河地区绿化面积达7.13万亩,其中果园3.73万亩,防治了风沙,净化了空气,美化了环境。如今的大沙河,每年春天桃李争艳,梨花似雪,成为人们赏花的胜地。秋天瓜果飘香,黄黄的酥梨,红红的苹果挂满枝头,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喜悦和可观的收益,沙河人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大沙河可抗拒百年一遇的洪水,行洪能力达823个流量。随着李庄橡胶节制闸,沙河地涵、丰沛河对口节制闸以及刘邦店等14座涵洞,2座排涝站的相继交付使用,排、降、灌、蓄运行能力大增,大沙河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防洪、除涝和蓄水灌溉的多功能水利工程。

大沙河的治理开发已大见成效,也极大地激励、调动了大沙河两岸人民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如今的沙河人正着手绘制更加宏伟的蓝图,在新时代把大沙河装扮得更加绚丽多彩,以更优异的成绩向国庆献礼,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赵厚廷 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二维码 二维码
沛县老年大学联系方式 1、联系电话:0516-89678185 2、传真:0516-89678185 3、电子邮箱:pxlndx@126.com 4、邮编:221600 5、地址:沛县歌风路沛城荟客厅
Copyright © 2022 沛县老年大学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325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