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广科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中等身材,黑黝黝的皮肤,几根稀疏的银发很难遮掩住他光溜溜的头顶。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掌被烟熏的黑黄,指甲缝里还残留着泥土,黑褐色的泥垢像是长在了里边,怎么洗都洗不掉,指甲的边缘还有些破损,参差不齐,那是他常年劳动留下的痕迹。这双粗糙的手不仅见证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劳动,更承载着他对书法艺术的眷恋与热爱。
龚广科祖辈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早些年他在栖山街上开了一爿油坊。由于他酷爱书法,在作坊的一角放了一张布满油腻而又黑黢黢的小长桌,上面摆放着笔墨纸砚还有一本几乎被他翻破的《圣教序》。只要稍有闲暇之余,他就墨挥毫,模仿字帖写上几个字。有些人调侃他说是“打油书法家”。现在他已进古稀之年,繁重的体力活不能干了,就在他儿子的饲养场帮着养鸡喂羊。近两万只鸡,一百多头羊,他白天打饲料给鸡拌食,给羊送草饮水,除此之外,他还要一天几次地推着一辆小车,拉着几个塑料筐来来回回地拾鸡蛋。在鸡棚里依然放着他的文房四宝和字帖。就像他打油生意时一样,只要有点空闲时间就写字。
白天,他就像一个旋转不停地陀螺,忙个不停。一天下来腰酸腿疼,疲惫不堪,写字的机会很少。他就白天忙活,夜间2点起来写字,一直写到6点,每天坚持写4个小时。毛笔一直放在水里,从来都没干过。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县老年大学有教授书法的课,于是他毅然决然来到老年大学,报名进了王革老师的行书班。在老年大学的学习中,他非常珍惜每一次上课的机会,每到上课的那一天,他都从梧山坐一个多小时的车,风雨无阻地
来老年大学参加学习,从不缺课。课堂上,他身姿端正,仿佛一座沉稳的雕像,眼睛紧盯着王老师一举一动,聚精会神地听着了老师每一句的讲解,他的眼神始终透漏出专注与执着。在课堂练习时,他时而眉头微皱,仔细琢磨每个字的结构,时而用手中的笔在纸上反复比划,脸上洋淄着专注的神情,仿佛周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在写完一个字后,他就会停下来认真审视自己的作品,还不时地用手指在空中比划着,似乎在思考如何改进。他在书写时很注重每一个笔画的细节,无论是转折还是提按,都能精准到位,仿佛他与毛笔、宣纸之间建立了一种奇妙的默契。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书法水平明显提升,他感慨地说:“能来老年大学参加学习,这条路我算是走对了,尤其是有王革老师的行云流水的示范和丰富理论的传授,让我在书法学习上受益匪浅,真后悔自己来晚了”。有王革老师的精心指导,再加上他孜孜不倦地学习,他现在的作品不仅结构严谨,而且用笔劲健流畅,布局合理,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称赞。
书为心声,笔墨传情。写一幅好字,就多一分快乐,就增一分命的长度。龚广科同学在暴香中找了心灵的归宿,找到了生活的乐趣。正如龚科同学所说:只要心中有热爱有追求,年龄不是追求梦想的障碍,任何时候都是开始。龚广科同学写的何止是字,分明是他老骥伏枥,将书法化作生命的诗篇,这份坚持是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是对“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最美的诠导。
让我们为这些年逾古稀的老同学点赞,为他们的墨香生喝彩。愿他们在翰墨飘香的世界里继续书写精彩的人生。
上一篇: 李爱梅:用爱与责任书写暖心篇章